[轉貼] 張大春:台灣人已經不會說話了

這樣的常民語言和我八歲左右的孩子——也就是正在逐漸脫離兒語的年紀——相當接近。換言之:大部分你我身邊五十歲以下的成人平日交談的狀態,從未離開過自己八歲左右的情境。孩子們在這個階段,依然備受呵護,不大挨得起嚴厲的指責,一旦吵鬧過度而受到訓斥的時候,還時時以囁嚅支吾之態,表達天真爛漫之情,企圖免責。我跟十足憂心這個「語言返童現象」的馮小剛說:「這叫‘可愛文化’,如果連對岸的成人也這麼說話,一切沒治!」馮小剛的臉垮了下來,他一定在擔心,也許觀眾根本看不懂「非誠勿擾」四個字。

總之是因緣際會之故,在過往兩年之間,四位導演和我在聚會閒談或節目訪問中都提及了臺灣社會語言環境敗壞的問題。

作為電影導演,不能不考慮作為整體表演重要環節的語言能力該如何鞏固和培養,但是每每看著綺年玉貌的明日之星,脫口而出的居然都是童子語甚至娃娃語,語言內容之淺薄貧乏固無足論,就連正確、堅定的語氣都無從掌握。關於國語語境的崩潰、淪喪,陳可辛搖頭表示震驚;王家衛說他只能感覺到那是一種「懶音」——從字面上說,就是「懶得發出聲音」的說話;馮小剛則認為現在這種說起話來軟溜溜、黏糊糊、不清不楚的調調兒連大陸年輕人都學上了,蔚為時尚流風。侯孝賢說得更明白:臺灣演員根本上已經「不會說話」了。

壞語言不容易被察覺,乃是因為大家都使用這種語言。人們長期浸泡在不準確的發音環境裡無甚講究,總以為「聽得懂意思就好」。一旦想到「發音字正腔圓、聲調抑揚頓挫」就不免想到小學生演講比賽,以為那是裝腔作勢。的確,我自己打從小學開始聽人比賽演講就渾身起雞皮疙瘩,那顯然是一種類似刑罰的處境。然而在誇飾的演說和準確的言詞之間,還是有很明顯的差別,只不過我們大多數的人寧可不講究。

常民語言之敗壞總可以歸咎於大眾傳媒。我昨晚看電視新聞,當TVBS某女記者在一所醫院裡說出下面這兩句話的時候,我立刻關掉了電視機:「目前還沒有查出車禍受傷的老阿伯是什麼人,老阿伯還處於一個無名氏的狀態。」看起來沒什麼謬誤的語言之所以會令我不安,是因為我很怕自己不知不覺受其蠱惑,墮入冗贅、支離、繁瑣且邏輯錯亂的文法之中,難以自拔。一如:「前領導人夫人吳淑珍此刻正前往臺北看守所對陳水扁進行一個探視的動作。」一如:「李老闆終於在所謂的金融海嘯之中,憑藉自己所謂的毅力和所謂的發明,開創了一片所謂的自己的天空。」也不只是主播、記者滿口胼詞贅語,不論餐廳裡做的是什麼菜,吃得滿臉油光接受訪問的民眾似乎只會這兩句:「口感滿順的,對啊。湯頭也超贊的,對啊。絕對物超所值,對啊──耶!」你知道他腦袋裡的詞彙不夠用,所以最後只能用手指比畫兩個「V」字對著鏡頭「耶」一下,表示努力助興了。

人們總願意在瘦身、減重、美白、化妝和服飾上儘量讓自己顯得美好,卻很少花時間反省自己的語言是不是平順或準確,人們一點兒也不希望、不追求自己是個能流利運用字句的人,所以在日常生活之中,總是任由自己完全接受大眾媒體慣用詞藻和語氣的操控,隨波逐流。我們在彩妝和名牌手提包上似乎很強調個性,但是說起話來千篇一律,眾口一聲,而渾然不覺得「喪失了自我」。這不是很荒謬錯亂的心態嗎?

我長期觀察吾人所生活的語境,在它最敗壞的期間養兒育女,忽然略有所悟:原來這樣的常民語言和我八歲左右的孩子——也就是正在逐漸脫離兒語的年紀——相當接近。換言之:大部分你我身邊五十歲以下的成人平日交談的狀態,從未離開過自己八歲左右的情境。孩子們在這個階段,依然備受呵護,不大挨得起嚴厲的指責,一旦吵鬧過度而受到訓斥的時候,還時時以囁嚅支吾之態,表達天真爛漫之情,企圖免責。

說穿了,成年的男女耍幼稚、混含糊,本質上是一種力圖以「可愛」為遮掩、為修飾的偽裝;當這種「扮小免責」之情普及整個成人社會,就不要談什麼品質、品味了。我跟十足憂心這個「語言返童現象」的馮小剛說:「這叫‘可愛文化’,如果連對岸的成人也這麼說話,一切沒治!」馮小剛的臉垮了下來,他一定在擔心,也許觀眾根本看不懂「非誠勿擾」四個字。

(本文原名《我可愛,我說不清楚》)

來源:http://www.guancha.cn/html2/49898/2012/07/09/83461.shtml


2012/08/27補充:語文能力低落 迷「網」中

2012-08-27 01:19 中國時報 【侯維之】

國人語文能力低落是不爭的事實,筆者忍受亦久。從前看到廣告詞將「無時無刻」當作雙重否定,惟恐積非成是而撰文辨正,近日卻又看到該積非成是的「非」在廣告與新聞報導中流竄。但真正促使筆者奮起再辨,是因為某女星用「以訛傳訛」來號召觀眾入影院觀賞其演出的電影。此事本身不值再議,但筆者實在不得不在此提出兩個更為普遍並嚴重的問題。

愈來愈多人在與人交談時以「對」字結尾。試想,「我覺得我的判斷沒錯,對」作何解?筆者聽過兩個異想天開的解釋,第一是確認自己講過了什麼話,彷彿話才說出口,說話者已不甚清楚自己到底說了什麼,這實在難以置信。第二是利用在話尾跟自己說「對」來增強自信,換言之,藉由談話中以「對」結尾來強化自己的信心的同時,一直不停地向對話者傳達本身缺乏自信的事實,這毋寧是自暴其短。「對」在談話中一個主要的作用是表示同意於他人的言論,否則為了表達贊同就只好再次重複他人說過的話。以「對」字作為自身發言的結尾,只會造成可笑的結果。難道是在自己說完話的同時,向自己表示同意自己說的話?

另一個經常出現的問題是關乎語意,也更為嚴重。許多人常常以「(進行、開始)…的動作」來說話,但是由此說出的話跟他想要表達的意思卻不一樣。譬如聽到過有人說「進行匯款的動作」,但什麼是匯款的動作呢?它與匯款是同一件事嗎?顯然不是,假若由行員匯款,我們必須撰寫匯款單,但拿單子與寫單子以至於行員按電腦按鍵等等的動作,並不構成匯款,因為假設我們寫的是存款單,那就不是匯款,所以真正構成匯款的重要條件是那張單子,而不是我們做了什麼動作。因此,當我們實際上想說的是「進行匯款」,但卻說成是「進行匯款的動作」,這兩句話成立的條件完全不同。此點適用於許多情況,像是「簽約的動作」、「調查的動作」或「告發的動作」種種匪夷所思的使用。

容或有人會辯稱語言是會演進或變化,上述不過就是中文新發展。但是語言有所演進與變化,並不意謂這就是往好的方向發展(就像私房或創意料理並不保證好吃一樣)。事實上,近廿年來中文使用的劣質化日益嚴重,當然是拜網路的出現所賜。廣義的中文在以往會明顯區分為言說的中文與書寫的中文,前者隨不同地域的庶民社會而多元,但後者卻因為掌握在少數特權階級─讀書人─手中,所以大體上會維持住基本的水準,因為這群人在意他們書寫出來的中文的樣子。

但是隨著教育的普及與網路的發達,讀書識字不再是少數人所享有,使得言說的中文與書寫的中文益發接近,亦使它們的發展掌握在不在意他們的言說或書寫的人的手中。教育普及的同時,網路發達的此刻,我們的基礎教育卻完全無力於教導「現代讀書人」去在意他們語言的使用。大聲疾呼於保留人才與提升競爭力的政府,如果不去除造成語言使用日益粗陋的教育系統的毒瘤,以後我們也不會有人才可供保留,也不會有競爭力可供提升。

我是在「以訛傳訛」嗎?希望不是吧!(作者為中正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在〈[轉貼] 張大春:台灣人已經不會說話了〉中有 113 則留言

  1. 雖然是很久以前的文章,還是回復一下。

    上面很多過於激動的回覆都是在說“貴古賤今”,其實讀完文章後會發現張大春老師並沒有這個意思,主要只是在表達日常使用字彙量的降低。
    會提到字彙量跟思考關係,是因為所想的事需要確實的表達那就需要對應的字詞,如果只使用“對啊”或“恩,你懂”這類的句子很可能代表找不到相對應的字彙,情況如果不常那應該是正常的口語現象,如果經常發生那就代表思考的人所想的太深奧以致口語文字難以表達,或者單純只是字彙量下降。

  2. 有線無線電視台的新聞水準已經低到不行了,贅詞連篇,也經常報些無意義的新聞。
    你可以說「聽得懂」就好。但這只是詭辯。
    每種語言都有他的架構與行文脈胳,一堆人自以為專業地把奇怪的字放在錯的地方,這是在傷害語言、傷害聽者的耳朵與心靈。

    現在唯一還上得了檯面的新聞只剩公視了。

  3. 自動引用通知: 失落的語言 « 路漫漫其修遠兮

  4. 这个话题大概涉及到更精确地进行自我表达以及沟通的问题吧。一直以为语言很精妙,必须慎用,但很惭愧地是平时的实践中往往还是习惯性地采用这种“懒语”。自省!

  5. 覺得簡單的語言就能溝通的人,為何不說大家來「汪汪」叫就好?語調、次數控制得當,它不也可以用來跟別人說「想要吃飯」,不也可以表達喜怒哀樂的情緒嘛?

  6. 覺得簡單的語言就能溝通的人,為何不說大家來「汪汪」叫就好?語調、次數控制得當,它不也同樣可以用來跟別人說「想要吃飯」,不也可以表達喜怒哀樂的情緒嘛?

  7. 很遺憾,這篇文章可說是無一可取之處。

    “語言”自古到今都是溝通的”工具”,
    這個工具只要在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發揮效用,
    就夠了。
    一把能夠順利鋸開木頭的鋸刀,
    誰會要求刀面上非要有刻紋雕花不可呢?

    很顯然地,
    張大春先生在討論”說話”一題時,
    把時間、場合、性質、功能都忽略了,
    而且他不假思索地將”說話”和”說話的藝術”混為一談!
    如演講比賽、明星演戲根本不該提出來當作責咎現代人說話含糊的標準,
    演講、演戲需要的是”說話的藝術”,
    人們日常說話的目的是溝通,
    溝通哪需要”藝術”來包裝呢?
    所以在生活中咬文嚼字的人才會被視為裝腔作勢,
    這不是沒文化水準的批評,
    而是再自然不過的、普羅大眾都會有的感覺。

    張先生在文中還用了很糟糕的對比。
    “人們總願意在瘦身、減重、美白、化妝和服飾上儘量讓自己顯得美好,卻很少花時間反省自己的語言是不是平順或準確”,
    這兩句話看似說中了現代人的通病,
    事實上,
    其眼光狹隘地可憐!
    倘若現在有一個能夠流利運用字句的人在張先生您面前,
    可是這個人的外表毫無特色、沒有個性、沒有自我,
    您會要求他去瘦身、減重、美白、化妝和更換服飾嗎?
    想當然是不會的,
    因為您重視的是”說話”的程度,
    而非”外表”的美好;
    那麼反過來說,
    您之外的其他人也可以重視”外表”的美好,
    不必將”說話的藝術”勉強加於平日的溝通當中啊!
    這不是對於青菜豆腐的基本尊重嗎?

    您說得對,
    所謂常民語言的”敗壞”的確可以歸咎於大眾傳媒,
    那麼就去責備他們吧!
    何苦對我們一般民眾挑剔?
    我們發揮了語言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
    我們只是沒在三餐飯後表演”說話藝術”而已!
    去苛求失職、不專業的媒體吧!
    該流利運用字句的是公眾人物、大眾傳媒啊!

    “台灣人已經不會說話了”,
    您的標題下得漂漂亮亮,
    卻不清楚。
    您所謂”說話”比較接近一種如演講、演戲般的專業技術,
    而不是一般人一兩歲時逐漸擁有的溝通能力。
    看來就像是為了以聳動標題擄獲注意,
    犧牲了語言最初傳達訊息的功能,
    如此,
    是否可以說是”溝通不良”呢?

    “說話”、”語言”發展至今,
    不論其具有的性質為何,
    都是當代的特色,
    只要它的基本功能還在,
    就請效法龔自珍開”病語館”吧!
    讓說話文化自然發展、別刻意”矯正”,
    因為那都是它獨特的風貌!

    我們也許真的不懂”非誠勿擾”四字的涵意,
    但我相信,
    “讓觀眾只看標題就懂完全的意義”絕非導演的期望,
    而是透過整齣戲去闡釋標題,
    使觀眾在觀賞完整部作品之後能了解標題設計的巧思。

    • 其實下面有很多針對這篇文章的負面評論 但是我覺得大多數的人把戰場分立在兩個不同的點上

      張大春講得是大眾普遍字彙量過小 所以造成連帶的文法變革 因為字彙不夠所以只好修正文法使用來表達文意 殊不知在這個過程中 語言的精簡性(conciseness)已被消耗殆盡

      雖然站在語文學家的立場 文法的改變是個必然的結果 但是「負面」的改變卻未必是好的結果 而我口中的「負面」說穿了就是效率(efficiency) 當一個語文剛開始發展的時候 只能用簡單的圖畫、概念表達 經過歷史洪流的洗禮才演變至今天繁複的結構 然而當一個語言結構往回走 誇張一點說 你可以想像你的下一輩回到用簡單的圖畫交談的情境嗎?

      這文章之所以讓我有這麼深的感觸 其實是因為自從來到美國之後 就像我母親常講的「英文沒進步多少 中文卻退步光了」 中文的詞彙量大量減少 造成溝通能力下降

      近代的主播雖然語言的使用上更平易近人 但是你不覺得他們所採訪的對象 表達能力都沒有十幾年前好了嗎? 文法結構殘缺不全 用字 詞不達意?

      -看著自己失去的語文能力 深感無奈的七年九班生…

  8. 很遺憾,這篇文章可說是無一可取之處。

    “語言”自古到今都是溝通的”工具”,
    這個工具只要在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發揮效用,
    就夠了。
    一把能夠順利鋸開木頭的鋸刀,
    誰會要求刀面上非要有刻紋雕花不可呢?

    很顯然地,
    張大春先生在討論”說話”一題時,
    把時間、場合、性質、功能都忽略了,
    而且他不假思索地將”說話”和”說話的藝術”混為一談!
    如演講比賽、明星演戲根本不該提出來當作責咎現代人說話含糊的標準,
    演講、演戲需要的是”說話的藝術”,
    人們日常說話的目的是溝通,
    溝通哪需要”藝術”來包裝呢?
    所以在生活中咬文嚼字的人才會被視為裝腔作勢,
    這不是沒文化水準的批評,
    而是再自然不過的、普羅大眾都會有的感覺。

    張先生在文中還用了很糟糕的對比。
    “人們總願意在瘦身、減重、美白、化妝和服飾上儘量讓自己顯得美好,卻很少花時間反省自己的語言是不是平順或準確”,
    這兩句話看似說中了現代人的通病,
    事實上,
    其眼光狹隘地可憐!
    倘若現在有一個能夠流利運用字句的人在張先生您面前,
    可是這個人的外表毫無特色、沒有個性、沒有自我,
    您會要求他去瘦身、減重、美白、化妝和更換服飾嗎?
    想當然是不會的,
    因為您重視的是”說話”的程度,
    而非”外表”的美好;
    那麼反過來說,
    您之外的其他人也可以重視”外表”的美好,
    不必將”說話的藝術”勉強加於平日的溝通當中啊!
    這不是對於青菜豆腐的基本尊重嗎?

    您說得對,
    所謂常民語言的”敗壞”的確可以歸咎於大眾傳媒,
    那麼就去責備他們吧!
    何苦對我們一般民眾挑剔?
    我們發揮了語言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
    我們只是沒在三餐飯後表演”說話藝術”而已!
    去苛求失職、不專業的媒體吧!
    該流利運用字句的是公眾人物、大眾傳媒啊!

    “台灣人已經不會說話了”,
    您的標題下得漂漂亮亮,
    卻不清楚。
    您所謂”說話”比較接近一種如演講、演戲般的專業技術,
    而不是一般人一兩歲時逐漸擁有的溝通能力。
    看來就像是為了以聳動標題擄獲注意,
    犧牲了語言最初傳達訊息的功能,
    如此,
    是否可以說是”溝通不良”呢?

    “說話”、”語言”發展至今,
    不論其具有的性質為何,
    都是當代的特色,
    只要它的基本功能還在,
    就請效法龔自珍開”病語館”吧!
    讓說話文化自然發展、別刻意”矯正”,
    因為那都是它獨特的風貌!

    我們也許真的不懂”非誠勿擾”四字的涵意,
    但我相信,
    “讓觀眾只看標題就懂完全的意義”絕非導演的期望,
    而是透過整齣戲去闡釋標題,
    使觀眾在觀賞完整部作品之後能了解標題設計的巧思。

  9. 原來大眾喜歡的是積非成是,嗯,大聲嚷嚷我這樣講有什麼不對,我講什麼你聽的懂吧之類的云云,日常生活當然沒問題呢,寫字寫簡體你也懂唄,差不多就好了啊!

    但是,我就是想和普羅大眾有點不一樣,請容許我這麼一點點的堅持,至於其他人隨他去吧,看哪天頻率能夠相近吧,人不都是這樣子嗎?

  10. 話說 現在人說的話 也是古代人積非成是
    將錯就錯所演變而成的

    古代人可以 還被我們奉為圭臬
    為何我們不行??

    這篇的觀點 徹徹底底的不認同

  11. “對啊”,有時是表面附和,其實內心不同意的意思。
    現在很多語言,也是沒有交心的表面說法。

    既然是大眾都能閱讀的文學,我是覺得不用太去要求太多。

  12. 孔子說李白不會講話,李白說紀曉嵐不會講話,紀曉嵐說張大春不會講話,張大春說台灣年輕人不會講話,過了 20 年,這批台灣人再來說下一代不會講話。

  13. 「像這樣:我昨天去吃了很有名的拉麵,(記者插話引導式詢問:那人多嗎?)對啊,實在人很多,(記者又插話引導式詢問:那有很好吃嗎?)對啊,不過確實很好吃。對啊。」
    如果改成()內這樣的情境的話?
    回答會出現這麼多對啊,好像也就不怎麼奇怪了 xD

      • >>可惜大部份都是說話的人在自問自答哩…
        你確定記者沒有把自己引導的部份消音處理掉嗎? xD
        因為你看到這些看似訪問的東西
        很多都是業代新聞 (炸
        可是又要消除觀眾認定是廣告的防心
        所以都會處理掉這些 lol

  14. 語言不過就只是”生物”用來溝通的方式之一
    簡單明瞭 易懂即可
    即便內容”淺薄貧乏固無足論”,那也是語言這種產物自古至今的演變,難道原po推崇殷商的甲骨文勝過現今的繁體中文字嗎?如果否定的話,同樣都是演變又為何貴古賤今?
    說穿了,這不就是國小社會科教學再再強調的”文化”嗎
    就好好珍惜自己還有”說話和表達的能力”不行嗎
    少說廢話多做點事吧,原po大大
    (重點是他也無法看到這些回應只能繼續活在自己的世界 嘖嘖

    • “難道原po推崇殷商的甲骨文勝過現今的繁體中文字嗎?”
      你扭曲文意的功力實在應該再多加強一點 一個說話沒有說服力的鄉民又豈能了解語言的強大之處。

      • 小的也不過是表達個人淺見
        訴說的對象也是原po張教育評論家大春先生,請問大大又何必討戰?
        “難道原po推崇殷商的甲骨文勝過現今的繁體中文字嗎?” 這句話很明顯是疑問句,並不是激問或提問呀,不然我何必接下一句的if-else呢?
        回覆的”重點”自動忽略只會挑能吵的點來吵,為反而反簡直莫名其妙,還是建議你可以先懂我的語意再來討論我有沒有”扭曲文意”
        何況扭曲文意是負面詞語 大大怎麼說需要加強呢?難道這也是語言強大的地方?

        • 使用了「難道」這個詞彙就有反詰語氣,所以那句很難說是單純的疑問句。

          另外,殷商文字就我們現代人來說是複雜文字,因為看不懂。但是這是從我們現代人的角度去看的。綜觀整個文字的演化,殷商的文字不一定比較複雜。我們所使用的文字,也是因為那時期的文字經過一連串複雜的演變,才會有今日的面貌。你借用這個東西來加強你的論述,我覺得似乎沒有那麼妥當。

          別人會扭曲你的文意,一者可能在於看的人資質不好,所以看不懂。二者可能是發文的人寫作能力不好。發文者心中雖存有自己的看法,但是表達出來卻不是心中所想的原意。當然,這也可算是「不會說話」的現象了。(當然,我沒有特別說別人扭曲你的文意到底是屬於何種原因,只是純粹提出兩種可能性而已。)

        • 使用了「難道」這個詞彙就有反詰語氣,所以那句很難說是單純的疑問句。

          另外,殷商文字就我們現代人來說是複雜文字,因為看不懂。但是這是從我們現代人的角度去看的。綜觀整個文字的演化,殷商的文字不一定比較複雜。我們所使用的文字,也是因為那時期的文字經過一連串複雜的演變,才會有今日的面貌。你借用這個東西來加強你的論述,我覺得似乎沒有那麼妥當。

          別人會扭曲你的文意,一者可能在於看的人資質不好,所以看不懂。二者可能是發文的人寫作能力不好。發文者心中雖存有自己的看法,但是表達出來卻不是心中所想的原意。當然,這也可算是「不會說話」的現象了。(當然,我沒有特別說別人扭曲你的文意到底是屬於何種原因,只是純粹提出兩種可能性而已。)

    • 你有看懂這篇文的意思嗎?聽、說、讀、寫裡面的「讀」你都做不好了,怎麼還好意思「寫」這樣的回覆?

      • 讓我想起一件好笑的事,曾見一名大學生要找老師簽公文,她拿著單子到老師面前,並說:「麻煩老師在這裡(指著欄位)做個簽名的動作」,老師笑說:「所以我只要做個動作就好?」學生慌了:「不!請老師在這兒幫我簽名!」

      • 都批評到聽說讀寫的能力了呀~這算是人生攻擊嗎?(開玩笑)
        那可以麻煩這位中文能力(讀:精通)的大大來寫一下本文的觀後感嗎?

          • 看來樓上似乎只認識新注音輸入法^^
            但我承認是我手誤沒錯呵呵…不過都已即時更正了還要被鞭,這真是令人心寒
            好啦小的認錯了,我不該沒事路過在這裡發表我的言論,各位大大真對不住啦,張大春老師所言甚是,希望認同文章的各位未來都能將大中華文化的語言傳統傳承下去 發揚光大囉~:D

  15. 語言不過就只是”生物”用來溝通的方式之一
    簡單明瞭 易懂即可
    即便內容”淺薄貧乏固無足論”,那也是語言這種產物自古至今的演變,難道原po推崇殷商的甲骨文勝過現今的繁體中文字嗎?如果否定的話,同樣都是演變又為何貴古賤今?
    說穿了,這不就是國小社會科教學再再強調的”文化”嗎
    就好好珍惜自己還有”說話和表達的能力”不行嗎
    少說廢話多做點事吧,原po大大
    (重點是他也無法看到這些回應只能繼續活在自己的世界 嘖嘖

    • 這樣也要被說是在講廢話,您的標準也設定得太高了些
      如果連轉貼自己認同的文章也不可,只能身體力行,那我們跟某些限制言論的獨裁國家有何不同?

      再者,何謂廢話?
      您是否仔細看清本文所言何物?

  16. 我想的跟張大春先生完全一樣。不只記者媒體啦。去看看你們家管委會張貼的公告用語或路上貼的告示。你們去看有哪一則語意通順流暢?尤其贅字之多匪夷所思。集贅字大成鐵定是新聞記者無誤。SNG老半天一直「所謂所謂所謂」,「始料未及始料未及」。調查一下記者最愛用語「所謂」跟「始料未及」應該分居一、二名。
    最後就是張大春說的「對呀」。年輕人自己講完話自己答「對呀」…..這是什麼?這怪癖我跟朋友聊過好幾次了。
    要增進國語言能力絕不能看我們的電視新聞、偶像劇、本土劇、蘋果日報,他們語言底蘊貧乏到有些恐怖。不是講話的「內容深度」而是講話的「用字遣詞」低能到會噴奶!連嘴巴說出來的東西都沒有觸碰度,何況腦子裡裝的?
    前幾天看藝術雜誌裡李立群「演員庫藏記憶」的專欄,真好看。他也沒寫什麼,就說說自己最近遇到低潮正尋求出口中。可是他的字你可以看到在眼前轉啊轉,不是棉花往你身上丟,看到了,被丟中了,卻他媽的沒感覺。
    能寫「正常」文章的人很稀有了………………

  17. 40-50 年代的人享受了經濟起飛百業具興的時代, 但是自私的不願分享, 就一句小時候窮怕了, 創造了無薪假, 責任制的名詞. 不知飲水思源, 相對的給予下一代灌輸的不正是自己錯誤的觀念. 我以60-70年代40歲人的角度來看這社會的病, 起因不都是現在這些社會上屆退或不退的大老闆, 高階主管. 統括的說他們孩子的錯就是父母的錯, 自己有問題所以才會教育出錯誤的下一代. 老師說得很好, “不會說話”好像變成了趨勢, 孩子成長是社會教育, 家庭教育培養的, 所以問題就是上一代的父母人格上就有問題, 自然教育出有問題的下一代,不能全怪孩子.

  18. 40-50 年代的人享受了經濟起飛百業具興的時代, 但是自私的不願分享, 就一句小時候窮怕了, 創造了無薪假, 責任制的名詞. 不知飲水思源, 相對的給予下一代灌輸的不正是自己錯誤的觀念. 我以60-70年代40歲人的角度來看這社會的病, 起因不都是現在這些社會上屆退或不退的大老闆, 高階主管. 統括的說就是父母的錯, 自己有問題所以才會教育出錯誤的下一代. 說得太好了, 這好像變成趨勢, 那就是所有上一代的父母人格上就是有問題, 自然不能全怪孩子.

  19. If we see language from a historical and natural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it is always fluid and ever changing. For example, no one speaks English with a Victorian accent or with the Old English sentence structure, nor does anyone speaks modern Mandarin Chinese with a Tang Dynasty accent/tone. I doubt anyone in Mainland China today understands a word of what Chairman Mao announced back in 1949. Even within decades, the Cantonese accents from my grandparents’ generation (1920s)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my parents’ generation (1950s). With these linguistic fluidity in mind, what position and rights do we have to justify one’s language is “correct” while others are “polluted”? The author and some of the film directors blindly believe and romanticize that their generation’s Chinese is the best, while being overcritical that anything outside of their “concept of Chinese” is problematic, and the worst is that it is their duty to “fix” the language. I understand that there was a time in China when parents would beat up their children if they don’t speak “proper” Chinese. By “proper”, I mean the parents’ own su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not necessary the “correct” one. But time changes, culture changes, and so does language. If they can accept that they don’t speak Tang Dynasty Chinese in modern times, why can’t they accept the fact that future generations won’t speak Chinese with a 1960s accent/sentence structure as well? Teachers, parents, and the older generation can teach their understanding of a language and pass on their knowledge. But they should also remember that it is always the future generation to use these knowledge. They have every right to change and adopt these linguistic rules as freely as any generations before them.

    • 說真的,我不能同意更多了!

      文化、語言是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的,以自己這一輩所能夠接受的”水平”、”風格” 而或是 “對與錯” 去責難下一輩沒有做到他們可以接受的一切;這是何等的不公平,何等的狹隘。

      這一輩的人不也是”改變”、”創新” 他們由上一輩所接受到的文化與語言,因而有現在他們自己所認知的這一切?

      原PO這句話寫得很經典:
      Teachers, parents, and the older generation can teach their understanding of a language and pass on their knowledge. But they should also remember that it is always the future generation to use these knowledge. They have every right to change and adopt these linguistic rules as freely as any generations before them.

      畢竟,文化、語言傳承下去之後,是下一代的人使用,下一代的人傳承,也是下一代的人去發揚光大,更是下一代的人讓文化、語言有新的面向,新的意義。

    • 主要回應channelan讀者的英文迴響:
      張大春原文所欲陳述的重點,應是語言使用(pragmatics)上的「功能強度」與「意義精確」,而語言的歷史文化累積、普羅慣用語形成、口音的變遷雖然會影響語用,卻不一定造成溝通上的問題,除非語言使用者對於溝通的果效/品質不甚關心;以上關乎訊息製造者 (message-sender)一方的語言能力。至於部分回應文中所提及「詮釋精準」之議題,屬於訊息接受者端(message-recipient),關乎理解能力(正如我回應的公允與否,基於我對張氏一文理解的準確度)。
      語文教育脈絡裡,溝通語言 (communicative language)不但講求正確(correctness),還要求簡潔(conciseness)、精確(accuracy)、合宜(appropriacy)、完整 (comprehensiveness)、以及連貫(coherence)。以上6C為(母)語文教育成果的國際標準,並且用以衡量語言所表達之知識的品質 (quality of expressed knowledge)。台灣當前語言教育所培養出的下一代,能否符合國際化人才在溝通能力單項上的要求,從目前眾多回響所持論點,已可見端倪。
      語言的表達運用當然出於個人自由與創意,但若單為自由或無厘頭的創意(表示創意也分等級)而捨棄對溝通效果的追求,甚或基於意識形態(‘極端’自由主義也算意識形態?),抗拒某些歷史文化語言(而非回收精淬 – recycle and refine – 歷史文化語言,強化使用者的認知能力),從而削減了自身語言的豐富傳承(持後殖民觀點的讀者應無法認同)以及語用優勢(pragmatic advantages),從人才培育的觀點來看,其實很可惜。

  20. 我身邊常有詞窮的人,也叫我不必太在意。我覺得語言文字會隨時代變遷,所以即便我不太喜歡這樣的溝通方式也還能接受,反過來這些導演認為這樣的文化不好,那把所謂正確的說話方式發揚光大也好過用“可愛文化”諷刺人。
    風氣是帶起來的,只要令人推崇大家都會學你。

  21. 臺灣是一個多民族的社會,國語是一種強加諸於台灣住民的外來語言, 就好比你說蛋,我說卵, 你說煙蒂別亂丟, 我說”婚逃賣卵蛋” 語言隨著環境自然演化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就好比”小三”, 日文是小學三年級, 在臺灣呢?
    中文本身也在不停的演化, 從古文,文言文,白話文… 我從來都不知道中文有文法? 我兒子現在就正值小三,中文老是不及格,數學卻經常拿滿分,證明他不是低能兒, 但中文就是學不好, 是中文太難嗎?個人認為不是,是沒文法,只有慣用法,以他的年紀還不習慣而已.

  22. 我覺得這篇有點偏頗。使用文字的精準度跟懶音是兩回事。不管是中國還是美國,南方腔調本來就有比較多的黏音。要認為「字正腔圓」才是正確發音,那是北方人的驕傲。就跟美國的北方人歧視南方腔一樣。

    去看大陸的文學作品,一樣有北方人「字正腔圓」地寫出一堆贅詞,難道這些都是台灣文化的錯?

  23. 台灣人現今的價值觀只剩名利二字,人人都只管戶頭有多少錢,語文這種沒產能的東西一般人是不會在乎的,溝通起來意思能互相了解就夠了。提醒大家重視人文教育也只會換得廢文二字,悲哀啊。

  24. 個人認為語言可以趣味化,但不該影響正式的情況。
    在大學學生時期,同學們寫的報告常常出現一堆注音文卻不自覺。跟同學談話時,用了一兩句成語還被抗議…
    個人語言能力雖然算不上優秀,但是身為同輩的年輕人,這樣的情況也不太好。我們不必時時刻刻戰戰兢兢的說話,但是該嚴肅時,就要多注意用語和發音。看完文章內容後,讓我覺得作者的心情是恨鐵不成鋼吧。

  25. 古時所謂言官者,必當有所諫,那怕皇帝不喜,也會力求江山社稷而有所言。

    如若不言,何愧於心? 如若言,何廢之有?
    社會本該萬象,風貌不同實屬正常,可這百態也不全會皆入同一人之眼,何況人心難測,見解不同也是有之,何必以偏概全?

    一人之言必有所不周,卻也蘊含真知灼見
    但有一問,知識分子何以劃分?
    依現今狀況而言,眾人皆可稱,妄自菲薄又何苦來哉?

    此種現象實屬擔憂,卻也盤根錯節
    枝繁葉茂定含殘花頹葉,亦如月之圓缺

    天相無能改,縱有欽天監,也只能以管窺天
    愚人不求盡善盡美,但求問心無愧而已

  26. 有少數人用到廢文二字, 而從廢文二字就可以看出發文者程度的低劣.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這樣的發文者還可以頭頭是道的指責作者傲慢. 甚至以時代不同, 背景不同, 文化不同做為狡辯的理由. 沒讀書, 肚子裡沒墨水可以承認, 不需要惱羞成怒. 否則只會讓自己的無能更加彰顯.

    至於口語化的肯定說法可不只”對呀”可用. 如果已經詞窮至此, 也真是令人感慨. 更糟的是, 還要一再出現, 要人解釋除了”對呀”之外有何可用. 直令人搖頭.

    • 100個同意
      「萬事皆可批」的酸民,常常都只是亂批一通,為反對而反對,想要藉此表現自己的高級
      殊不知自己攻擊的點,眼光狹隘、偏頗,甚至不理解原文「恨鐵不成鋼」之心,而胡亂斷章取義、指鹿為馬
      =============
      「酸民」請不要只站在批評的「假」高點,卻沒有任何建議、也沒有任何行動!
      不打房批,打房也批
      政府不做事批、做事也批
      台商出外批,不出外也批
      90分了,效用大於缺點了,卻總故意找著那一點點瑕疵,抹滅他人的付出與努力

      請停止,也請(沈默的好人幫兇)抵制這種「生雞蛋沒有,放雞屎有」的負面行為
      不要再讓5%的酸民綁架了民意,代表了民意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